新闻中心

beat365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beat365新闻 > 正文
郭翔宇经理关于实践科学发展观的专题报告【全文】

发布日期:2009-04-10      浏览次数:74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推进农村改革发展

郭翔宇

在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在总结经验的同时,更主要的是研究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如何推进新一轮农村改革发展。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专题研究并对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进行了战略部署,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对于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是农村改革发展的统领和旗帜。

一、发展是推进农村改革的首要目标和基本任务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决定性意义。发展,更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决定性因素,是推进农村改革的基本目标和任务。“三农”问题,基础是农业问题,主要表现为农业发展方式粗放,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业技术装备落后,农业生产力水平相对低下;关键是农村问题,主要表现为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公共服务水平较低;核心是农民问题,主要表现为农民收入水平偏低且增长困难,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这些问题,从根本上说,是发展不充分造成的,因此必须靠加快发展来解决。

改革是农村发展的根本动力。通过改革,可以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因此,必须坚持不懈推进农村改革和制度创新,健全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农村经济体制,调整不适应农村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使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充满活力。

1.积极发展现代农业。现代农业是农业生产力发展达到较高水平的结果和最新阶段,是增加农民收入和建设新农村的产业支撑。我国总体上已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刻。发展现代农业,一要在发展方向与目标上坚持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走可持续的农业发展道路,要改变我国过去把农业现代化与农业可持续发展截然分开而作为两个完全不同问题进行对待的做法,在科学认识现代农业与可持续农业的相辅相承、互为补充、彼此促进关系的基础上,将两者内在有机的结合起来,融为一体,努力把传统农业转变为在可持续发展基础上的现代农业,实现农业的“绿色”现代化。二要在发展内容上拓宽农业产业体系,丰富和优化农业内部产业构成,在继续发展种植业和养殖业之外要积极发展农业生产资料工业、食品加工业,农产品收购、储藏、零售等物流业,农业技术、信息服务业,农产品观赏、采摘以及垂钓、娱乐、度假、民俗等观光旅游产业;要注重开发农业的多种功能,在继续提供农业的食品保障、原料供给、增加就业和农民收入等功能的基础上积极开发农业的生态保护、观光休闲、文化传承等功能,向农业的广度和深度进军。三要在发展手段上改善农业物质装备条件,提高农田基础设施、耕地质量、水利建设与排灌条件、机械化与电气化程度、农业投入数量及投入品质量以及乡村道路、能源、电力和环境卫生等基础设施等水平,充分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发展环境,提高资源利用率、生产资料效率,增强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四要在生产技术上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步伐,在广泛运用农业机械、化肥、农膜等工业技术成果的基础上,更注重依靠生物工程、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成果,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和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大力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实现主要通过改变农业生产技术基础和提高农业生产要素质量的“内涵型”农业发展方式。五要在组织上创新农业生产经营形式,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克服规模狭小、经营分散、组织化程度低的小农经济与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和生产装备应用之间的矛盾,从而把小农经济纳入农业现代化轨道,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

2.重点发展农村经济。推进农村改革,解决“三农”问题,发展经济是基础,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只有不断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促进农村经济繁荣,才能为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发展农村经济,要在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的同时,重点发展农村第二、第三等非农产业。可以说,没有现代农业的发展,不可能真正解决“三农”问题。但是,如果农村只有现代农业,而没有发达的非农产业,同样不可能解决“三农”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非农产业的发展对“三农”问题的解决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发展非农产业,应以能够发挥当地资源优势、具有广阔市场需求的劳动密集型行业为重点,比如农副产品加工业、建材工业和建筑业、商业、交通运输业以及信息业等。

3.加快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农村公共事业发展关系农民切身利益和农村和谐稳定。农村发展仍然滞后,最薄弱的环节是农村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水平较低,这也是农民反映最强烈的问题。因此,推进农村改革,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加快发展农村公共事业,使广大农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加快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必须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范围,重点增加对农村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和农村基础设施与环境建设的投入。

二、坚持以人为本是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实现、维护和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农民,是我国最广大的利益群体,目前也是弱势群体。在推进农村改革发展中坚持以人为本,最根本的就是要加快提高农民收入,切实保障农民权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推进农村改革,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是党代表最广大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所做出的重大举措,充分反映了亿万农民的强烈愿望,也体现了党服务人民、造福农民的宗旨。

农民是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主体,也是农村改革创新主体。解决包括农民自己在内的“三农”问题,要依靠农民,尊重并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地位。农民,是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的主要依靠力量,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手段和途径。此时,农民素质成为推动其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农民的知识结构、技术能力、经营管理水平、思想观念和道德水准,直接决定农民作用的发挥程度。适应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需要的农民,必须是新型农民,是有知识、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高素质农民,是思想观念不断更新的农民,是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的农民。因此,必须大力发展农村教育,有效开展农民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培育新型农民;同时,积极支持农民联合与合作,通过加快发展专业合作社等形式组织起来,充分发挥农民作为“三农”问题解决手段的主体作用。

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一方面,推进农村改革,解决“三农”问题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富裕农民,使农民充分享受建设和发展的成果,促进农民全面发展。农民是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现代农业、建设新农村的最直接受益者,富裕农民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所要达到的最终目的和归宿。新型农民,在内涵上,除了包括作为手段的高素质农民外,更应该包括作为目的的富裕农民。

在目前农民收入偏低且增长困难、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扩大且缩小差距任务艰巨的新时期新阶段,必须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尽快扭转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把农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逐渐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使农民过上富裕的生活。提高农民收入,必须多管齐下,采取综合措施,其中的关键,一是在政策上继续加大政府财政补贴力度,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格,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二是在组织上创新农业生产经营形式,支持、规范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三是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和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步伐,实现农民充分就业。

三、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农村改革发展的根本要求和方向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按照这一基本要求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可具体分解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要全面发展,就是要促进农村经济、社会、文化、政治、环境的全面发展。农村发展的这些内容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关系,统一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和系统,是多元一体化的综合建设和全面发展。这体现了农村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共同发展,体现了农村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环境建设和党的建设协调统一的发展要求。当然,在全面发展中应注意以经济建设是中心,这是其他方面发展的物质基础。

二要协调发展,主要是促进农业与农村内部关系的协调,实现结构优化。农业与农村产业结构优化包括结构合理化和结构高级化。农业与农村产业结构合理化,是要保持农业与农村产业结构与农村经济及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正常状态,具体地说,就是要促进农业与农村各产业部门相互适应、协调发展,消除“瓶颈”产业;充分合理地开发和利用农村自然资源和劳动力,优化资源配置;广泛推广应用从国内外获得的先进技术,推动农业技术进步;提高结构效益,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统一。农业与农村产业结构高级化,是要保持农业与农村产业结构由低阶段向高阶段不断演进的正常趋势,具体地说,就是要使农业与农村产业结构的变化符合农业与农村产业结构成长的客观趋势,使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正常发展,不断提高农业与农村产业技术水平和生产率水平;使农业与农村产业结构变化同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相适应,保持正常的结构变动速率;使农业与农村产业结构变化能推进了农业与农村经济和整个国民经济现代化,充分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使农业与农村产业结构变化能够增强了农业与农村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有利于农业与农村经济和整个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三要可持续发展,一方面要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要实现农村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发展可持续农业,就是要避免西方发达国家在农业现代化过程出现的能源消耗急剧增加、环境污染、生态恶化、农业资源危机、市场效益下降等许多严重的负面效应,“采取某种使用和维护自然资源的方式,实行技术变革和体制改革,以确保当代人类及其后代对农产品的需求得到满足”。从农业资源角度来说,农业可持续发展就是充分开发、合理利用一切农业资源,合理地协调农业资源承载力和经济发展的关系,提高资源转化率,使农业资源在时间和空间上优化配置达到农业资源永续利用,使农产品能够不断满足当代人和后代人的需求。实现农村可持续发展,在目标上,一要促进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二要促进农民收入较快增加,三要注重农村环境保护,维护生态平衡;四要实现农村社会安定,农民安居乐业。农业和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核心问题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劳动生产率。这就要求以增加农业生产的技术含量为重点。因此,必须大力发展农村科技教育事业,实施科教兴农。

四、统筹兼顾是实现农村改革发展目标的根本途径和体制保证

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我国“三农”问题的根源在于城乡二元结构,长期重工轻农、重城轻乡的倾斜性发展战略,使工农和城乡差距不断扩大。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不能就农业论农业,就农村论农村,必须在体制、制度和战略上转变城乡分割、工农分治的二元经济结构,实行城乡经济社会统筹发展。

目前,我国在总体上已进入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和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应尽快在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一体化等方面取得突破,促进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均衡配置、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推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融合。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应该作为国家的一种政策倾向和政府调控手段,其宗旨和目标是使城乡经济社会能够协调发展,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在发展思路上,就是要站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宏观高度,把农村经济与社会发展纳入整个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全局之中与城市发展进行统一规划,综合考虑,改变重工轻农的城市偏向。这是一种新的战略指导思想,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必须作为一条根本原则来坚持;是一种新的总体发展思路,是正确处理现代化进程中城乡关系的内在要求,必须作为一条基本方针来遵循;是一种新观念、新理论,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必然选择,必须作为一条指导原则付诸具体实施;是一种新模式、新道路,标志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重大转变,标志着我国开始由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向城乡一体化的现代经济结构转变,必将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关键要构建有效的实施机制,并制定有针对性的保障措施与具体对策。一要建立城乡经济社会统筹发展的制度创新机制,应重点从国民收入分配制度、财政税收制度、金融制度、户籍制度等方面进行宏观经济政策与制度创新,从土地制度、农民负担制度、农产品流通制度等方面进行农业和农村政策与制度创新。二要建立城乡经济社会统筹发展的劳动力流动与人力资源优化配置机制,应明确提出和使用“农民就业”的概念,并从战略高度重视农民就业问题,把实现农民充分就业作为整个就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统一纳入到政府宏观调控与管理的基本目标体系,在就业问题上给农民以“市民待遇”,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就业制度。三是建立城乡经济社会统筹发展的投入机制,进一步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和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支持保护力度,不断提高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水平。四是建立城乡经济社会统筹发展的宏观协调机制和立法与政策保障机制。

地址: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香坊区长江路600号

邮编:150030

电话:0451-55190254

版权所有 beat365·(中国)正版官方网站-IOS/Android/手机版 All Rights Reserved